本文属于杂记分类,
杂记分类是指并没有形成完备思考的随意记录。
一般情况下,行与不行其实主要因素在于是否认为这样一件事情对自己是否真的有利。
则第一步,需要基于严谨的逻辑推演去认同这个事情。但基于这样的方法需要两个因素可以达成:
1、对于践行此事能够规划出合理且可以持续的计划
2、基于以上计划能够做到笃行之
很多人就是败在了第一个起始点上,因为他们做事总是喜欢随大流,实际上可能他们发自自己身心的在反抗这样的事情,但因为大家都在做,而自己又不想标新立异,也就学样子开始进行。
当认同这一件事的时候,就应该基于科学的办法,去设计一个较为合理,符合现实条件的计划。比如基于微习惯的理论,我们在最初可以将对应事情的难度控制到最低。
我因为总是觉得身体疲惫,心想定是缺乏锻炼导致,于是购买了一辆动感单车,但我知道要想保持成为习惯,在刚开始的时候一定要将难度降到最低,于是在我的待办事项中,这项任务不过是五分钟即可达标,但实际上当开始运动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半小时左右。
因此基于以上,对这个计划(事情)坚持便可。
但现实总是令人难过,以上即使都有进行,仍然有太多的事情没有坚持进行。而原因无非以下:
1、权重太低,总是被其他所谓重要的事情而推迟
2、对此的欲望缺失,目标消失,甚至是忘记了这件事情
根据我的反思,大概是对这件事情的认同是存在期限的。这并不是说你不再认同这件事情了,而是对于需要我们严谨思考并认为其有意义的事情,我倒觉得对于大脑而言这件事也太麻烦了,或者说虽然你认同这件事的意义,但你的身体其实是反抗的。
你和身体,似乎是两回事。又有说,所谓知而不行是未知。
于是进入下一阶段的思考,除了基于逻辑的认同,还有什么?这就引入了第二种践行与否的关键点,即:渐进式潜移默化写入大脑形成认同。
我大致将其分为两种:
1、经历能够形成认同的事情
2、以史为鉴,代入他人形成认同
第一种也就是常说的“人教人,不如事教人”。当我因为缺乏锻炼而生一身的病的时候,想必那时我会将锻炼身体这回事无限拔高权重,毕竟人最重要的是活着嘛。
不过相对幸运的是,当我们在思考践行与否的时候,选择否往往也不会给现实带来麻烦,毕竟如果会带来麻烦,否也不会成为你的选项之一。
那么因此我们也就很难主动的去选择第一种方式了。而第二种方式我倒认为是对自己的洗脑。无非是疯狂摄入他人对于第一种方式的经历,洗脑式的为自己形成认同感。
总之,当我们在思考行与不行的时候,其实是站在一个分叉路口,你的眼睛看到了未来,你的身体却想要停留当下,不过我们本来就是活在当下的物种。